wall2

▌女兒牆是什麼?

 

女兒牆,又稱「堞」或「睥睨」(讀做必逆),位於屋頂或平台上的外圍矮牆。古代在城垣和城堡頂部用磚或石砌成矮牆﹐用來警戒與防衛﹐稱「胸牆」﹐又稱「女垣或女牆」。以後普遍用作建築物屋頂上的欄護設施﹐或作為一種裝飾效果﹐成為房屋檐部的組成部分﹐沿稱「女兒牆」﹐又稱「壓檐牆」。

依照建築技術規則,女兒牆高度若超過 1.5 公尺,則需列入建物總高度當中計算。女兒牆和屋面的接縫處﹐應作好防滲漏處理﹐其構造方法是設置內天溝﹐並將屋面防水層延伸到女兒牆上﹐作成泛水。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震區﹐磚砌女兒牆應加鋼筋錨固於屋頂構件上﹐以防地震時倒塌。

wall2wall1

 

  

▌女兒牆有多種傳說

 

女兒牆在古代時叫“女牆”,有著「窺視」的意思,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在城牆上築起的牆垛,所以後來便演變成一種建築專用術語,專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面的矮牆,在現存的明清古建築物中我們還能看到。後來,女兒牆便叫“睥睨”,指城牆頂上的小牆,建於城牆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攔護作用,是在城牆壁上再設的另一道牆,是“城牆壁的女兒也”。《古今論》記載:“女牆者,城上小牆也一名睥睨,言於城上窺人也。”由此可見,女兒牆不僅與窺人有關,而且還另有一個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詞太過於癟口,不如“女牆”含蓄,所以後來“女兒牆”叫法流行較廣。

   wall5

《辭源》裡是這麼說的,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釋名釋宮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意思就是因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沒有地位的,所以就用來形容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這就是女兒牆這個名字的由來。

   

宋《營造法式》上講的是:“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就是城牆邊上部升起的部分。《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寫道:“只見女牆邊虛所搠旌旗,無人守護。”這裡的“女牆”一詞,就是指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來瞭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

   wall4wall3

 

按照李漁的書中記載的,“女牆”則應是用來防止戶內婦人、少女與外界接觸的小牆。原來,古時候的女子大多久鎖深閨,不能出三門四戶。但是小牆高不過肩,又可以窺視牆外之春光美景,況且牆是死的,可人卻是活的,所以這女兒牆又成就了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後來女兒牆這種建築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窺視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恥笑的尷尬。女子往往會在一瞥之間,便能一見鍾情,發現自己的意中人。

  

   

古往今來,有著數不勝數的關於女兒牆內外的神秘窺望和富有詩意的描述。如:“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聲漸不聞語漸俏,多情反被無情惱”、“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注:由外向內)、”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注:由內向外)。可見這種看似死板的建築形式背後卻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意韻,那就是:不倚短牆,怎知春色含蓄之美?

   

如今女兒牆已成為建築的專用術語,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兒牆的浪漫和詩情畫意也不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內容了,它回歸了建築的本原,在建築物上為保護安全及裝飾之用,於建築樓頂約一米高的一堵矮牆而已。

   wall6

 

 

資料及圖片參考自-網路文章/維基百科/台北市立圖書館/土木工程網,偌有侵權請來信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