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面是用來覆蓋地面的材質,以保護地面避免風沙飛揚、雜草叢生,今在景觀美感或是使用用途上,都有多種考量及選擇,耐壓與否、透水與否…等特性。

一般我們所指的「鋪面」,大略可依其部位區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面層,下為底層。面層通常為「耐磨材」,如面磚、石材、或其它的面材;而底層通常為「承載層」,如砂石、級配、混凝土等。

 

 

  • 底層施作的介紹-硬鋪面與活鋪面的差別

依使用特性及應用區域,底層可分為硬鋪面與活鋪面兩種類型,而底層厚度則依使用型態而有所差異,例如:人行道、公園步道、校園通道…等,底層厚度適用10~15CM;車道、休憩廣場、停車位…等,底層厚度適用15~25CM。

 

 

硬鋪面 -可載重 但排水性較差

硬鋪面本身可承受較大之彎曲應力,當地基或底層有局部鬆軟或沉陷時,硬鋪面可當成抗沉陷之支撐力。硬鋪面可直接鋪築於整理過的地基上,或於地基上加鋪底層後,再鋪設面層。

硬鋪面優點為其因底層以混凝土為底,故較能載重,且能使鋪面平整,適合用於街道家具或基座設施較多的基地使用。

而硬鋪面缺點為排水性較差,大雨來時可能會造成排水不及之情況發生,另因以混凝土鋪築後維修較不易,且鋪材後續無法再次使用,維修費用較高也較耗時。

圖一 硬鋪面施工剖面示意圖

 

 

活鋪面-滲水及排水性佳  但無法載重

活鋪面本身不可承受彎曲應力,載重時重力經由各層直接散布至地基,故其底下任何一層若發生變形,面層亦會隨之變形。

活鋪面雖無法載重,但具有較佳的滲水及排水性,下雨後較無積水等問題,維修方便、鋪材可以重複使用等優點。

而如基層為黏土,則易使滲水性降低,影響滲水效果。另,因為採透水性鋪面設計為原則,底層則多以級配夯實整平為主,來增加鋪面透水效果,故無法載重,也因此不適用於街道家具或基座設施較多的基地上使用皆為活鋪面之缺點。

圖二 活鋪面施工剖面示意圖

 

表一 硬鋪面及活鋪面比較

資料整理:888營建互聯網彙整 

 

 

  • 面層材質不同  不同的特性及空間感受

鋪面的主要功能除提供安全舒適、防滑耐磨的路面外,並透過面層材料圖案設計而達成方向感及景觀視覺性;而目前國內使用之人行道鋪面材料種類繁多,不同的單價、產地來源、施工難易度等,各有其優缺點,在此筆者將鋪面依主要材質成分為混凝土、磚材、石材、瀝青及人造石介紹。

 

 

以混凝土為主-可染色、可壓模創造出不同紋路效果

混凝土鋪面依其施工方式可分為場鑄混凝土鋪面及預鑄混凝土鋪面。混凝土於灌注前或後可使用染料使混凝土表面有顏色的變化,達到視覺感受之效果,同時可以採用壓模處理使表面仿造出不同紋路效果,使以混凝土為主的鋪面更富變化及活潑性,增添更多不一樣的特色風格。

圖三 混凝土材質鋪面

(圖片來源:勁錩企業有限公司)

 

以黏土製成的磚-營造獨特歷史風格特色

傳統常用於人行道以磚材為主的鋪面有陶磚、紅磚、清水磚等,而目前市面上清水磚則較少生產,取而代之的,多以進口各類陶磚逐漸取代,種類更為多樣化,往往運用於歷史風貌或老街道之地區等,均能創造出別具歷史風格特色之效果,頗受好評。

圖四 陶磚鋪面

(圖片來源:振祐實業有限公司)

石材-天然材質,創造更多空間質感與藝術感

天然石材在形狀、顏色、紋理及尺寸上都有許多選擇,運用各種不同石材紋理及形狀在鋪面空間上創造出藝術感與質感。常見的天然石材有:花崗岩、板岩、砂岩、火山岩、石灰石…等。

圖五  花崗石材鋪面 (圖片來源:網路照片)

瀝青-添加染料,創造空間新氣象

瀝青鋪面具有防水、耐氣候、抗酸鹼鹽等特性,但在高溫會有軟化、變形等缺點。

而適合應用於人行道鋪面材質以多孔隙瀝青混凝土較適合,其具有高透水性、防滑特性,同時亦可添加染料達成不同顏色的效果。

  圖六  彩色瀝青鋪面  (圖片來源:網路照片)

 

 

 

人造石-特性穩固,外觀一致

泛指所有結合碎石或石粉,以及黏著劑加工後所形成之類似石頭之建材,包含人造大理石,人造石英石,水磨石等等。整體來說,人造石的結構比天然石材來的穩固,在吸水率,結構強度各方面的平均值都好上許多,而且外觀也較為一致,在大量使用上比較不用擔心色差與紋路落差的問題。

 

 

 

  •  創造以人為本的友善人行空間為目標

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提升,環保意識日益加強,對於人行空間的安全及品質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人行空間規劃設計應朝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同時以步行安全性、方便性、連續性、舒適性、吸引力…等作為考量,營造出更為友善的人行空間使用。

 

 

 

 

 

參考文獻:

  • 內政部營建署人本道路資訊網
  • 技師報
  • 道路規劃與設計
  • 維基百科
  • 網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