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位處地震帶,近年幾次強震皆有建築物毀損、倒塌事故。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協助營建署開發「新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已於今年10月1日上路。新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將提升鄰近斷層區域耐震安全、改善軟腳蝦建物耐震能力、精進土壤液化圖資與抗液化設計、確保隔減震元件設計品質與效能。
國研院國震中心從2005年起,開始主責協助內政部檢討修訂建築物耐震規範,歷經2006年及2011年兩次修訂,在間隔11年後,新版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已於今年10月正式上路,此版規範融入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將有效提升我國建築物耐震能力。
新版規範將提升鄰近活動斷層耐震安全,國震中心副研究員翁元滔指出,當斷層錯動引發地震時,鄰近斷層區域常因斷層錯動而產生地表明顯位移與激烈的晃動,相較於遠離斷層區域,更易對建築物造成強大的破壞。因此調整鄰近活動斷層區域的耐震設計要求,確保建築物可以耐得住「近斷層效應」。
翁元滔也以旗山斷層為例,在鄰近斷層區域依新版耐震規範設計的新建建築物,其耐震能力約可提升20至30%,可有效提升建物的耐震安全,工程造價成本僅增加約5%,「CP值非常高」。
另針對改善軟腳蝦建物耐震力,翁元滔指出,2016年美濃地震的維冠大樓、京城銀行以及2018年花蓮地震的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等倒塌案例,皆是底層倒塌、上半部相對完整。這種底層軟弱(俗稱軟腳蝦)建物,主要是因為其低樓層為開放空間供公眾使用,因此結構及非結構牆量較少,加上傳統騎樓式設計,導致底層抗震能力更弱。
翁元滔說明,新版耐震規範中訂定「排除弱層破壞」的補強規定,也就是經判定須強制改善的建築物,在進行完整補強或拆除重建之前,可採取階段性補強,提供短期保護措施。耐震規範中也提供配套的耐震評估程序與補強工法,比如外加構架補強、RC剪力牆補強工法,降低在地震影響下,底層因軟弱而崩塌的風險。
有關精進土壤液化圖資與抗液化設計,翁元滔指出,國震中心蒐集國內土壤液化案例300多筆與世界各國案例300多筆,利用這些案例分析計算出台灣不同區域土壤的抗液化強度,進而發展出本土化的土壤液化評估方法,收錄於新版耐震規範中,使各地方執行單位製作液化潛勢圖時,具有同樣標準,精進全國液化潛勢圖資的正確性與代表性。
另在確保隔減震元件設計品質與效能,翁元滔說,台灣目前已有上千棟含隔減震設計的建築物,但隔減震元件的品質與效能是否達到設計要求,須經適切的性能測試程序加以驗證。新版耐震規範中,也重新檢視隔減震元件的性能測試與品管程序,確保隔減震元件的品質與效能。
國震中心主任周中哲表示,台灣有三分之一人口住在近斷層,新版規範將耐震係數提高,抗震設計要求也會比離斷層遠的更高。他也提醒,如果住家已經在樑柱出現裂縫,代表建築物已經不健康,提醒使用者要回頭檢視,或請結構技師來做詳勘。
內政部營建署長吳欣修也強調,「居住安全永遠於大於資產價值」,但他感嘆許多國人觀念仍認為資產重於安全,或覺得「看起來」沒壞。過去也曾發生同棟建築物有民眾不願意強化耐震結構,導致整棟樓都卡關,但往往是一樓騎樓柱、剪力牆問題最大,新版則採階段式補強,提供短期保護措施,再逐次改善。

全文引用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766196
作者:2022-11-15 聯合報 記者 趙宥寧 /台北即時報導
你可能還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