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指出,台北盆地地質屬於較為鬆軟的沉積層,其中多是顆粒最細的粉砂質黏土。< 圖/翻攝自台北市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指出,台北盆地地質屬於較為鬆軟的沉積層,其中多是顆粒最細的粉砂質黏土。< 圖/翻攝自台北市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

台北市大直地區,前天(7日)晚間疑似因建設公司施工不慎,導致多棟民宅傾斜下陷,房屋地質的好壞也引發外界關注。不過地質學者指出,台北盆地北側、基隆河沿岸一帶地質鬆軟,形同「爛泥巴」,本次事故區位於土壤液化低潛勢區,但即便是再差的地質條件,只要鞏固基礎工程仍能安全施作,「地質」應非本次塌陷事故主因。

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前主任郭鎧紋指出,台北地區約於四十萬年前,是由淡水河三大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沖刷,以礫石、砂、泥堆積出台北盆地。其中以大漢溪、新店溪夾帶的沉積物顆粒較粗,基隆河挾帶的則是顆粒最細的「粉砂質黏土」。

據了解,發生意外的大直街九十四巷,其實位於土壤液化潛勢的低危險區。

郭鎧紋表示,台北盆地北邊如位於台北市的內湖、士林、松山、大直、南港,再到新北市汐止、瑞芳、平溪等地,均受到基隆河影響,地質多由鬆軟的沉積物組成,水土不易保持。但粉砂質黏土並非絕對危險,即便大直該地區為土壤液化低潛勢區,也多是要碰上大地震才可能發生土壤液化。

郭鎧紋認為,本次塌陷事故還是在於工程開挖等人為因素,恐是人為疏失又碰上連日降雨,雨水帶走地底沉積物,導致連續壁破裂才釀成意外。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教授李錫堤也坦言,台北盆地北側、基隆河沿岸一帶除了地表之外,地底層都是爛泥巴,「很軟、很爛、含水量很高」。

但李錫堤也指出,再困難的地質條件,現代工程也都能克服,只是施工上應更謹慎,監測務必做足,連續壁也要夠深,底部還需有鋼樑支撐並做好底盤改良,以免開挖後底部爛泥均湧上來,導致連續壁也一同滑動。李錫堤強調,「規規矩矩做,多不會出問題。」評估應是工程不夠謹慎所致。

 

 

 

 

全文引用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3732/7427293
作者:2023-09-09 


你可能還會有興趣的文章:

營造工地塔吊安全作業需依法辦理 違者逕送法辦

全台屋齡老化嚴峻 都更腳步追不上

走入零碳建築要件:綠建材、低修繕、高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