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20日表示,在淨零建築部分,內政部已完成建築部門零排放路徑研究並制訂相關措施,其中新建建築物部分,公有目標於2026年可全面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並將由公有社會住宅帶頭進行,未來社宅興建完成累計可達25萬戶,每年可減碳約11.23萬噸。
此外,董建宏還提到,在民間新建物部分,內政部也將盡速修訂法規強制實施,目前建研所已經完成相關草案內容,交由國土署研議並將入到建築法規中,國土署預計於2025年底提出草案,徵詢各界意見,目前也已開始進行內部與學者專家和業界的溝通。
內政部今舉行部務會報會後記者會,由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主持,他做了以上表示。
董建宏指出,在淨零轉型過程中,住宅是相當重要的部分,內政部並規劃將由公有社會住宅帶頭進行,所有社會住宅均需取得綠建築標章,而國家住都中心興建的社宅,已提前自2023年起率先全面導入能效1級以上的規劃設計;地方興建社宅,預定自2025年7月1日起達能效1級以上。建築研究所分析至今年底,未來12萬戶社宅完工後每年可減碳約4.74萬噸;至2032年底,未來社宅興建完成累計可達25萬戶,每年可減碳約11.23萬噸。
內政部建研所說明,為逐步落實2050淨零建築,訂定三階段目標,分別為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建研所並指出,為了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的階段目標,自2023年7月1日起,公有辦公、服務類的新建建築(G-1金融證券、G-2辦公場所)需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另自2024年7月1日起公有公共集會、商業、休閒文教類建築實施能效制度,並逐年擴大適用對象,公有新建建築物預計可提前至2026年全面達標。目前建築能效申請評定的件數已達63件,共計完成認可36件,其中有19件取得近零碳建築(1+級)能效標示。
加大淨零建築部分,針對公有既有建築物,建研所也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補助中央及地方政府辦理改善能效、建置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今年共補助地方政府20案及中央政府15案既有建築改善,預估每年可節電2,300萬度,減碳量達到9,660噸。
董建宏強調,建研所應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及國際發展概念,研究推動建築部門設法達成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以綠電碳中和的作法。董建宏並請建研所依據淨零建築路徑圖及三階段里程碑目標,積極推動相關措施,持續加強與各界溝通,以加速達成建築淨零轉型的願景。
全文引用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38/8044079
作者:2024-06-20 經濟日報 記者葉卉軒/台北即時報導
你可能還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