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0827

                                                                                      連淹4天,台南北門玉港還泡在水中。 記者謝進盛/攝影

南部地區下大雨造成空前的淹水水利署說明這些降雨超過區域排水十年設計復現期年限,所以淹水在所難免。從專業的角度看水利署的回應,對一半錯一半。

先說正確的部分,多數的水利工程設計都從過去紀錄推估水文事件的復現期,也就是說完工後的構造物或設施應該可以抵擋設計復現期的洪水事件。如果更精準的計算,在設計年限內會發生預期洪水事件的機會大概有三分之二,不發生的機會有三分之一。水文設計復現期越長,發生淹水的機會相對減少,但其投入經費龐大、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設計復現期的決定是很糾結的思考模式,舉例來說,淡水河防洪在台北段不會採取十年一次的復現期,因為這樣的都會區無法承擔十年淹水一次的災害;然而,在我居住的台南南化區也不會採取一百年一次的復現期,因為保護標的沒有那麼的重要。也許,大家會說命都相同,為何鄉下不值錢?不是的!是因為我們的口袋不夠深,所以就必須分級分區治水防洪。多數的區域排水採用十年的設計標準是折衷結果,百般責難設計單位也生不出更厲害的結果。

不正確的另一半,就更嚴肅了。水文分析向來以長期的水文變動作為統計分析的基礎,根據不同的機率分配模式可以推估設計復現期的雨量和洪水量。這是以前經驗法則,可是近年來的雨量實在太奇怪了,過去的經驗無法當成推估未來的依據。

以本次降雨來說,時雨量破百毫米的紀錄處處可見,不僅僅是瞬間的降雨,也是大區域空間的降雨。這樣的降雨現象已經無法用時雨量與日雨量作為設計準則了,因為強度不同、總量不同、雨型不同,既有的設施絕無法承擔如此異常的雨量。反過來說,我們更要指陳沿革過去降雨行為推估的排水系統已非「十年一次設計」的承洪能力,也許又剩下到五年、三年的設計水準。水利署再說這是十年一次的設計準則,只會繼續被問,為何去年發生,今年洪水又來的窘境;更可能被問剛走一個十年洪水,為何下星期又要來個十年一次降雨的問題。

水利署可以先以設計雨量與設計洪水量標稱各個排水系統的承受能力,接著重新檢討近十年來異常降雨事件、都會區街廓變化的影響。盡早利用出流管制的機制,鼓勵學校操場、公有綠地、停車場等,在改建時進行降挖設計,營造更多的短延時減洪空間。以一個四百公尺跑道的操場為例,降挖五十公分,就會有五千噸簡易蓄洪設施的潛勢,值得大家來配合實施。另外,在新都更過程也可以融入低衝擊開發的規畫手段,務使新社區完成後不會增加下游的洪峰流量,也可以降低出流量濁度,一舉數得。

淹水已成事實,說我們比日本強,淹水受災戶怨氣不會消失,也不會諒解所有的託辭。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水利署過去有極佳的表現,在這樣的經驗中更可以精鍊救災與復建的能力。未來的氣候更險峻,期待水利署是個進步學習型的機關,也是體恤民眾感受的機關。

 

 

作者:2018-08-27 聯合報  民意論壇  詹明勇/水利技師(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