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來臨,低息政策與剛需買盤,讓許多人對於建築業與房市相對樂觀;不過遠雄集團副總經理楊舜欽認為,台灣面臨剛需產業的危機,包括缺工斷料、舊工法與技術思維的問題累積已久。對此,他認為透過產官學合作、讓高科技與營建業結合,利用雲端運算、智慧化設計流程解決各項成本問題,導入新工法,以創新思維超前部屬。
楊舜欽認為,新冠肺炎之後,營建業火車頭也要升級轉向,才拉得動龐大的內需經濟。雖然營建業持續受惠於政府推動的公共工程,加上國內疫情控制,央行降息讓房市逃過一劫,都穩定了市場信心,但營建業面對的挑戰不會只靠信心就能化解,工料、人力短絀,以及房市在剛性需求的交易結構下讓成交期拉長,這些因素讓營建業對於未來挑戰仍然艱鉅。
疫情的挑戰讓業內重新檢視上、下游供應鏈,並對工程從開發設計一直到拆除、再利用的生命週期,必須重新思考。畢竟從結構所需的砂石,到內裝機電的空調、電梯、消防設備都出現了減產或斷鏈的狀況,面對挑戰的不只是業者的成本和工期,而是國家剛需產業的危機。後疫情時代必須檢視並且要想辦法靠自己拉動這個火車頭。
他分析,營建工程不比高科技產業受政策青睞,因此在新科技、新工法、新材料的發展上原地踏步。幾十年來的工程技術,進步有限,預鑄工法在 70 年代就引入,90 年代也發展過營建自動化,但舊工法跟不上新技術,新材料又配不上施工的舊思維,但出乎意料的是,幾十年來台灣竟能兼顧工程品質和營建成本的超強 CP 值,靠的是長期人才的壓縮,也就是台灣人堅強的韌性。
受限於台灣的市場規模,疫情後又必須在美中夾縫中存活,透過檢視營建產業鍊,撐起內需剛性,在斷鏈的地方以「在地轉型」方式進行補強,可以考慮在游離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加大槓桿力度提供成本,透過政府及學術的科技輔導,讓高科技產業與營建結合,同時要能滿足產業鏈,也能因應後疫情時代的需求,像是透過 BIM(建築資訊模型) 的應用,在平台強化雲端運算,衍生智慧化的設計流程。
同時透過機器學習,根據事先預設好的條件,為營建產品自動模擬出最佳化設計方案。除了創造更多可能性外,在面對造價成本,參數以建蔽、容積、膨脹係數、坪配及綠覆率等必要條件,降低景觀、立面等設計成本,快速生成數百種符合技術規則標準的設計選擇,搭配日漸成熟的預鑄與自動化工程,配套整合並非不可能達成全面開展。
楊舜欽表示,有了科技工法領頭,將會帶動在疫情後因應產業變革而不同的產品需求:遠端辦公、雲端居家設備、科技物管等。疫情的先前部署讓台灣成為世界防疫模範生,但國力的檢視正要開始,也許火車的思考模式,讓台灣不只先前部署,還能提前啟動出發,不可預知的未來,也許科技化的營建火車頭,生產的建築模組像 “樂高”,堆疊出各種產品,也擘劃出創新的後疫情時代。
全文引用自: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90641
作者:2020/06/10 鉅亨網 記者/張瑞傑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