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

1990年代美國發展之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技術為實踐都市永續發展的暴雨管理技術手段之ㄧ。其原理是透過在地的、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逕流和污染的控制,使開發地區的水文循環儘量接近於開發前自然水文循環,因此LID技術為一師法自然流路的改善水質、分散或降低逕流的方法。

LID常見技術包括透水鋪面(Permeable Pavements)、綠屋頂(Green Roof)、生態滯留單元(Bioretention Cell)、樹箱過濾設施(Tree Box Filters)、植生溝(Grass Swales)、雨水桶(Rain Barrels)、滲透側溝及滲透陰井(Infiltration Well、Infiltration Gutter)、滲透管(Infiltration Pipe)、雨水積磚(Soakaway Cells)、綠牆(Green Wall)及礫石槽(Gravel Cistren)等。其水文功能除可降低都市中的不透水面積,並因利用土壤和植被的蓄存、入滲、過濾和蒸發等功能,而減少地表逕流、延長流徑,進而降低洪峰及增加集流時間;同時透過植物、土壤及土中微生物的過濾、吸附等物理、化學及生物反應,對於暴雨初期,非點源污染最為嚴重的逕流水質改善有極佳效果,而達到減輕下游區排及河川生態環境的壓力。因此LID措施不僅可減少暴雨帶來的都市洪災和水質污染,同時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的效益,如緩和都市熱島效應、節省能源、提供都市內動物棲地,並為居民創造出舒適的都市生活環境和空間。

營建署表示,台灣近年來面臨氣候變遷,雨季、旱季豐枯期變化更加劇烈的挑戰,除加強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外,同時也要提升國內抗洪耐災的能力。鑑於104年所出版《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應與時俱進擴充內容,持續導入水環境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概念,特啟動「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的編修作業,該手冊第2版已於110年12月完成。同時,也拍攝「城市保濕─現代都市養生法水環境低衝擊LID推動成果」宣導影片,讓民眾可透過手冊與影片等不同媒介,更加了解低衝擊開發的理念與重要性。

新版編修廣納實務案例及設施單元

營建署指出,重新編修的第2版手冊是依據各界實際使用之回饋及參考LID實施具體案例來進行內容編修,同時新增滲透網管、雨水積磚、植生綠牆及礫石槽等設施單元;更收錄生態滯留單元、透水鋪面、植生溝、綠屋頂、雨水桶、植生綠牆及滲透網管等友善環境的施作案例。另有關低衝擊開發與下水道系統連結也增闢專章說明。

營建署最後表示,新版手冊在材料、工法與案例分享等各方面資訊更為豐富、完整,可作為國內工程規劃、設計與管理相關工作者推動低衝擊開發設計之參考,讓此理念落實於相關工程中,以建構具承受力及可減災耐災的韌性台灣。

 

※手冊閱讀下載:「水環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手冊」第二版

 

 

資料來源:
1.台中市政府水利局,水利相關,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2.內政部營建署,新市鎮建設組,2022-03-16即時新聞

 

文章整理:連積企業有限公司 


更多相關文章:

落實雨水回收再利用 新北推動透水韌性校園

日本海綿城市之雨水儲留工法

雨水積磚於臺灣實績案例分享 -臺北南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