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跨域突破,引領台灣韌性都市永續發展。
下水道跨域突破,引領台灣韌性都市永續發展。< 營建署/提供 >

極端氣候防澇抗旱 營建署推廣「都市總合治水」策略 污水處理廠成都市能資源庫

台灣有超過八成人口集中在都市地區,近10餘年來,氣溫上升與降雨型態改變,對都市地區的衝擊更加嚴峻,影響的型態與災害風險也相當多變,再加上都市建築物、道路、基礎設施等建設產生更多不透水面積,並產生大量的地表逕流,超過下水道防洪容受能力,使都市的排水系統失去作用,如何運用各種空間來容納極端天氣所增加的地表逕流,或運用土地使用與建築管理的手段增加因應能力,都是必須積極面對的挑戰。

借鏡國外 提升防洪標準 

此外,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能源及水資源已成重要的國際戰略資源,配合我國能源發展綱領及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揭櫫,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透過推動能資源循環再利用,如再生水或污泥再利用等促進節能減碳的重要議題,使污水處理廠成為都市的能資源庫,提升下水道的附加價值。

為因應氣候變遷及追求國家永續發展,營建署近年借鏡國外經驗,推廣「都市總合治水」策略,配合「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95~102年)」、「流域綜合治理計畫(103~108年)」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與安全-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106~114年)」等計畫,增建都市雨水下水道及滯洪設施,並積極辦理雨水下水道檢討規劃,自明年起推動「都市總合治水建設計畫」,盤點都市可運用防洪、滯洪、入滲、貯留等資源,並精進智慧警戒系統及都市水情監測,規劃多面向分擔雨水下水道排洪措施,有效提升防洪標準。

下水道產業 環保永續發展

為提升國人的居住環境品質,且為打造多元化親水環境與促進下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的主要目標,營建署自81年起推動下水道建設計畫,歷經30年的努力,全國已完成污水處理廠共73座,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戶數已突破350萬戶,惟因應近年氣候變遷加劇,營建署亦配合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推動計畫,希望藉由污水下水道系統擁有的放流水量穩定特性,供應穩定且不受氣候影響的再生水給工業使用,減少民生供水壓力,成為抗旱救命水,目前已推動11座再生水廠,至今年底總供應量可達每日8.6萬噸,115年底供應量總計達每日19.5萬噸,後續將持續滾動評估公共污水處理廠推動再生水可行性,以擴大再生水工程的效益。此外,目前更發展污水處理廠能資源的循環,如結合沼氣回收發電技術、廠內太陽能、風力等;而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也朝材料化或燃料化的方向發展,使下水道建設由以往「工程建設」的刻板印象,轉換為「環保永續」的新形象。

面對氣候變遷議題,不能以傳統的行政與領域分工模式思考,必須跨越部會分工的框架,並超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層級區隔,營建署導入「出流抑制」、「低衝擊開發」及「韌性城市」等新思維,以「滯洪」、「減洪」及「分洪」等方式,工程及非工程手段並進,除傳統的工程建設外,配合AI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等技術,建構下水道智慧系統及防災韌性城市,透過中央跟地方攜手合作,朝向下水道產業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全文引用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2/5781270
作者:2021-09-30 經濟日報 劉靜君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雨水貯留磚於台灣實績案例分享

輕鋼構建築10項永續發展目標

認識 SPC 超耐磨.防水.仿木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