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三十多年的志工阿嬤,殷勤走訪淡水河岸、山林、步道,她如何串起各方資源,搭建公私溝通的橋梁?在清一色由男性領導的水利工程單位,女性主管能帶來改變的契機嗎?大地之母河流──關於她,我們總是認識得太少。
總是笑盈盈的志工阿嬤林淑英,30多年前從醫院護理人員退休,開啟她多采多姿、上山下海的第三人生。她有過很多頭銜,每一個都恰好反映了她的熱情所在。
她曾是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總召集人、客語廣播節目主持人、作家。她還是景美溪巡守義工,至今超過十五年未曾間斷。
1999年,她規畫「文山采風」課程的第一堂戶外課是【探秘景美溪】;2004年透過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同學、老師共同發起的淡水河學習行動。他們成立「淡水河守護聯盟」,召集數個民間團體與淡水河系兩岸的17所社區大學,設計豐富教案走讀河川、推動河岸導覽,讓河川保育相關課程,一時在全國社大蔚為顯學。
行動派的林淑英,巡守住家旁的景美溪寶橋至景美橋區河段,多年來,她以文字、照片記錄水文變化,學習簡易水質測試。由於這區段正好是景美通往木柵的古徑,「我負責巡守的河段是人文薈萃、河防安全的重地,」林淑英說。2017年,她為十河川局規畫進行【人間四月天.枧尾木柵行】,讓水利工程師陪著普羅大眾,親身體驗這條古徑的風華。
她衷心期盼:長年多元的志工經驗,可以成為「公私協力的捲動者」。
首位女性河川局長,溝通優先,工程第二
2017年春天,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強化景美溪的治理,規劃河川走讀活動,承辦團隊找上林淑英。在她的協助下,走讀除了思古之幽情,也強調觀察河川清淤作業,兼顧人文理想與環境現實。特別的是,在看似陽剛的第十河川局,也有一位女性領導人。
第十河川局局長曾鈞敏,在水利署服務近30年,過去多屬政策幕僚性質,2016年成為水利署所屬河川局首位女性局長。
第十河川局有多重要?全國有26條河川流經兩個以上縣市,這26條河即屬中央權責,歸經濟部水利署管轄,但其中有2條河川被公告為跨省市河川。水利署下設有十個河川局,依照區域劃分責任範圍,但特別的第十河川局,卻獨獨只被分到了二條跨省市河川──淡水河及磺溪。
淡水河流域包含中上游的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大漢溪、三峽河等,跨越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與基隆市,是全國政治經濟中樞。雙北將近800萬、幾乎佔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都由第十河川局保護。
2015年蘇迪勒颱風讓烏來成為孤島,曾鈞敏上任的首要任務,即是災後,新店溪、南勢溪的重建及疏濬工程。
重建檢討計畫初始,十河局規劃將烏來老街一帶南勢溪的護岸再加厚、加高4公尺;但為了這4公尺,得拆掉7間房子,引發居民反彈。曾鈞敏不斷與地方溝通,最終一間房子都沒拆,休閒步道也得以保留,她如何辦到?
從線到面,水治理拉高至國土規劃層級
「防洪目的,是保護兩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為了工程目的,卻要先去拆民眾的房子,這就是本末倒置了。」曾鈞敏說。
十河局先是強化對在地水文的理解,承諾平時做好疏濬,裝設新科技監控系統,大雨時,若預判水位可能溢堤,提前六小時、三小時發出預警。另一方面,環境安全人人有責,居民隨時淨空一樓、地下室,十河局與新北市政府、區公所、社區組織成立防災平台,年年做預警演練,協助民眾熟悉水災撤離路線。
軟硬兼施下,最終,烏來一帶南勢溪護岸僅加高2公尺、一棟房子都沒拆,一樣能達到治水目標,「工程+非工程措施並重,在人口密集的大臺北,已成了十河局一大特色,」曾鈞敏說。
經此一役,讓她很有感觸。早期,治水就是管好河川、河道,防洪就是蓋堤防,「但這幾年,開始要看流域綜合治水,從線狀變面狀。」
特別是2018年水利法修正通過後,除了考慮氣候變遷,還要求做到逕流分擔、出流管制、風險評估,「水利署也要跨領域,以前只講水利工程,現在跟國土規劃、都市計畫結合,還要尊重河域生態,」曾鈞敏說。
大臺北防洪計畫2.0動起來
極端氣候影響日甚一日,新法規上路後,關於淡水河系防洪安全的通盤檢討,也跟著到來。
1999年,台北防洪計畫完工,保障大台北地區安全。相隔二十年後,水利署將啟動臺北防洪計畫2.0,邀集營建署、農委會、環保署、地方政府等單位,共同擘劃臺北都會區水治理的未來,「當中最靈魂的,就是要重新評估二重疏洪道的效益,」水利署副署長曹華平強調。屆時,第十河川局勢必將扮演重要角色。
有了女性參與的河川治理與守護,更彰顯了溝通、協調等柔性特質。新一波的臺北防洪計畫,如何在防洪與承洪思維、工程與非工程手段之間取得平衡,正考驗著眾人智慧。
全文引用自:https://reurl.cc/k0bVob
作者:2020-08-21 天下雜誌 文/經濟部水利署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